織物起球是指在織物表面上由一根或數(shù)根纖維形成毛茸,而后相互糾纏呈球形狀態(tài)。對長絲織物在表面上產(chǎn)生鉤絲時,由一根或幾根被鉤出的單絲相互糾纏成球。這些毛球不但影響外觀,而且成為手感等風格下降的原因。對于起球的現(xiàn)象,結(jié)構(gòu)疏松的針織物zui易產(chǎn)生。經(jīng)研究觀察,在服用過程中,織物衷自的纖維受外部的摩擦作用,先被拉出形成圓環(huán)和毛茸。毛茸被拉出的條件必然是外力要大于纖維在紗肉的摩擦力。因此短纖維織物用強捻紗或摩擦系數(shù)較大的纖維對起毛的阻力較大,就不易起毛。毛茸達到一定長度之后,才能互相糾紳成球,因此,毛茸被拉出的長度對織物起球有很大的影響。此外,起球的因素還有纖維的抗彎性、強度和耐磨性能等。容易彎曲的纖維在摩擦過程中易糾纏成球,毛球的脫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纖維的強度和耐磨強度。有些纖維在形成較長的絨毛之前,已被磨斷或拉斷,只剩下很短絨毛,就不易形成球。如果纖維的抗彎性和耐磨性強度較弱,織物表面的毛球在繼續(xù)摩擦中很快就會脫落。如上所述,起球形成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毛茸的發(fā)生、毛球的形成和毛球的脫落。既然起球的前提是毛茸的產(chǎn)生,除選擇合宜纖維原料和成紗加工條件,以使纖維難以從織物中抽出外,織物的樹脂榷理也可提高抗起球效果。但這種方法會引起手感發(fā)硬,所以使毛茸在未形成毛球前即行脫落是一種理想方法。如對纖維進行改性,以使纖維強力下降,受摩擦后即行脫落而不易成球。對織物而言,以經(jīng)受摩擦后起球密度,即單位面積的毛球數(shù)評價抗起球性zui為合理。但由于毛球大小、形狀均是不確定的,如予以同等計數(shù),無法獲得起球織物的總印象。因此,衡量織物起球程度的主要方法是將起球后的織物與標準樣照進行對比,以確定試樣的起球程度。國內(nèi)評級采用五級制,級數(shù)越小,表示織物起球越嚴重,反之則抗起球性能越好。在試樣評級時,根據(jù)需要在各級之間還有半級的一擋。至于具體的評定,有目光評級和儀器評級兩種方法,對于儀器評級常用的檢測儀有圓軌跡法起毛起球儀、亂翻式起球測試儀、馬丁代爾起毛起球性測試儀等等。